“積分制”激活鄉村治理 志愿服務溫暖城市生活
盛夏時節,荷香四溢的潛江,處處涌動著文明實踐的溫暖氣息。在廣袤的農村,“積分制”如同一把金鑰匙,打開鄉村治理新局面;在繁華的都市,“志愿紅”恰似一團熾熱火焰,溫暖著千家萬戶。這座鑲嵌在江漢平原的水鄉城市,正通過“文明積分+志愿服務”模式,書寫新時代文明建設的生動篇章。
小積分撬動鄉村大治理
“上個月積分兌了生活用品,這次攢夠了分,打算換個電水壺!”5月21日,熊口鎮馬場村積分超市門口,村民馬永龍揮動手中的積分卡說道。貨架上,米面糧油、生活物資等商品按積分標價,醒目而實在。
在村委會辦公室,《馬場村積分管理辦法》和厚厚的臺賬記錄著鄉村治理的每一個細節。“我們創新‘1+N’考評體系,圍繞環境整治、移風易俗、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計分。”馬場村婦女主任玉靜梅介紹,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,或是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都可以獲得積分,村里每月開展一次積分兌換,屆時可以用積分兌換商品。
積分的價值不僅限于兌換商品,村里的直播電商項目引入了“數字積分”概念。返鄉創業的“網紅書記”喻志紅開設了抖音工作室,村民拍攝助農短視頻可獲得50積分,還能學習新媒體運營技能。“我用積分兌換了電商培訓課程,現在不僅自家產品賣得好,還幫助村里其他農戶直播帶貨。”村民吳小芳高興地說。
“最美庭院”評選活動更是成為村里的潮流。獲獎者李秀蘭不僅獲得了積分,還被聘為“家庭衛生督導員”。“整潔的家園成了生產力,現在我家成了周邊村民的學習榜樣。”李秀蘭自豪地說。這種“積分激勵+榮譽認可”的方式,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
鄉村治理難題也在“積分制”下得到有效破解。馬場村設立了“積分調解室”,村民參與糾紛調解每次可獲5積分,成功調解重大糾紛再加10積分。今年3月,村民王老漢與鄰居因宅基地糾紛積怨已久,在積分激勵下,幾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主動調解,最終雙方握手言和,各自獲得了積分獎勵。
“小積分化解了大矛盾,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。”玉靜梅感慨道。
“積分制讓村民從‘要我參與’變成‘我要參與’。”玉靜梅說,下一步,計劃將積分與信用體系掛鉤,讓文明積分成為村民的“信用資產”,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
志愿紅溫暖城市萬家燈火
端午佳節前夕,園林街道金陵寺社區彌漫著濃濃的粽香。社區志愿者和社工們齊聚一堂,為獨居老人包制愛心粽子。“1個專業團隊+5支志愿小隊”的“雙聯動”模式,讓傳統節日充滿了現代溫情。孤寡老人收到了定制香囊,殘障兒童體驗了手作燈籠,留守兒童在科普課堂上探索奇妙世界。
在光明社區,一支平均年齡68歲的“五老”調解隊成了社區和諧的“守護神”。“要當好‘和事佬’,既要懂法又要走心。”調解員王師傅邊整理案卷邊介紹。他們獨創的“三理調解法”——擺事理、講情理、說法理,十年來化解鄰里矛盾百余起。社區公告欄上,積分細則清晰明了:巡邏積10分,幫扶積20分,組織活動積分翻倍。居民張阿姨用積分兌換了智能手機課程后,現已能熟練拍攝短視頻記錄生活。
“積分就像是我們志愿者的‘能量銀行’,存進去的是付出,取出來的是榮譽和社會認可。”退休黨員李阿姨笑著說。她因多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,已累計獲得近百積分。
志愿服務不僅局限于傳統領域,“時間銀行”的創新模式讓服務可以存儲、可以兌換,實現了志愿服務的良性循環。退休黨員組建的“銀發宣講團”深入社區、學校,講述紅色故事,傳承革命精神,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內涵。
從田間地頭的積分兌換到城市社區的志愿服務,我市“積分+志愿”模式已延展至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。村民舉報治安線索可積高分,禁毒志愿者提供線索獲取特殊積分獎勵,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。

“上個月積分兌了生活用品,這次攢夠了分,打算換個電水壺!”5月21日,熊口鎮馬場村積分超市門口,村民馬永龍揮動手中的積分卡說道。貨架上,米面糧油、生活物資等商品按積分標價,醒目而實在。
在村委會辦公室,《馬場村積分管理辦法》和厚厚的臺賬記錄著鄉村治理的每一個細節。“我們創新‘1+N’考評體系,圍繞環境整治、移風易俗、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計分。”馬場村婦女主任玉靜梅介紹,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,或是打掃房前屋后的衛生都可以獲得積分,村里每月開展一次積分兌換,屆時可以用積分兌換商品。
積分的價值不僅限于兌換商品,村里的直播電商項目引入了“數字積分”概念。返鄉創業的“網紅書記”喻志紅開設了抖音工作室,村民拍攝助農短視頻可獲得50積分,還能學習新媒體運營技能。“我用積分兌換了電商培訓課程,現在不僅自家產品賣得好,還幫助村里其他農戶直播帶貨。”村民吳小芳高興地說。
“最美庭院”評選活動更是成為村里的潮流。獲獎者李秀蘭不僅獲得了積分,還被聘為“家庭衛生督導員”。“整潔的家園成了生產力,現在我家成了周邊村民的學習榜樣。”李秀蘭自豪地說。這種“積分激勵+榮譽認可”的方式,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
鄉村治理難題也在“積分制”下得到有效破解。馬場村設立了“積分調解室”,村民參與糾紛調解每次可獲5積分,成功調解重大糾紛再加10積分。今年3月,村民王老漢與鄰居因宅基地糾紛積怨已久,在積分激勵下,幾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主動調解,最終雙方握手言和,各自獲得了積分獎勵。
“小積分化解了大矛盾,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。”玉靜梅感慨道。
“積分制讓村民從‘要我參與’變成‘我要參與’。”玉靜梅說,下一步,計劃將積分與信用體系掛鉤,讓文明積分成為村民的“信用資產”,進一步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。
志愿紅溫暖城市萬家燈火
端午佳節前夕,園林街道金陵寺社區彌漫著濃濃的粽香。社區志愿者和社工們齊聚一堂,為獨居老人包制愛心粽子。“1個專業團隊+5支志愿小隊”的“雙聯動”模式,讓傳統節日充滿了現代溫情。孤寡老人收到了定制香囊,殘障兒童體驗了手作燈籠,留守兒童在科普課堂上探索奇妙世界。
在光明社區,一支平均年齡68歲的“五老”調解隊成了社區和諧的“守護神”。“要當好‘和事佬’,既要懂法又要走心。”調解員王師傅邊整理案卷邊介紹。他們獨創的“三理調解法”——擺事理、講情理、說法理,十年來化解鄰里矛盾百余起。社區公告欄上,積分細則清晰明了:巡邏積10分,幫扶積20分,組織活動積分翻倍。居民張阿姨用積分兌換了智能手機課程后,現已能熟練拍攝短視頻記錄生活。
“積分就像是我們志愿者的‘能量銀行’,存進去的是付出,取出來的是榮譽和社會認可。”退休黨員李阿姨笑著說。她因多次參與社區志愿服務,已累計獲得近百積分。
志愿服務不僅局限于傳統領域,“時間銀行”的創新模式讓服務可以存儲、可以兌換,實現了志愿服務的良性循環。退休黨員組建的“銀發宣講團”深入社區、學校,講述紅色故事,傳承革命精神,為城市注入更多文化內涵。
從田間地頭的積分兌換到城市社區的志愿服務,我市“積分+志愿”模式已延展至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。村民舉報治安線索可積高分,禁毒志愿者提供線索獲取特殊積分獎勵,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格局。
2025-06-04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