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大抓手”強鎮富民 奮力沖刺“全國千強”
浩口鎮位于我市西部,作為版圖面積最大的鄉鎮,該鎮緊扣市委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發展目標,以產業升級、農旅融合、民生提質為抓手,全力沖刺全國千強鎮。來看記者對浩口鎮黨委書記楊輝的專訪。

問:市委今年提出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發展目標,浩口鎮如何圍繞自身實際,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?
答:在今年全市三級干部會議上,市委堅持把服務支點建設作為統攬工作的總綱,提出要聚焦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,實施“九大工程”。浩口鎮將圍繞市委、市政府工作目標,通過精準施策、項目攻堅、服務優化,以“服裝重鎮”轉型升級為抓手,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一是鞏固傳統優勢。作為“全市紡織服裝產業三基地”之一,浩口鎮將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,依托轄區產業工人基數大、在外服裝企業老板多及國省干道交錯等優勢,打造一體化產業鏈,通過建設服裝孵化園區,整合中小服裝企業資源,實現從“松散作坊”向“精細化管理”轉型,奮力實現年服裝產量500萬件以上、產值4億元以上的“雙突破”。
二是強化創新驅動。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推動浩口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、對標一流爭先進的重要抓手,大力推進國能長源漁光互補、新疆特變電風電等項目建設,力爭到2025年底,全鎮新能源裝機容量400兆瓦、年發電量突破6億千瓦時、年產值3億元以上,形成“一南一北、兩風一光”的新能源產業格局,持續打造潛西新能源產業基地。
三是聚焦服務提質。堅持“服務好現有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”理念,持續優化全要素保障,強化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務,建立“一項目一專班”服務機制,按照“6411”項目管理辦法,做好登尚服飾、返鄉創業賦能、潛龍門窗等在建項目建設,促進項目快建設、早投產,逐步形成“傳統產業升級+新興產業培育”雙輪驅動格局。
問:浩口鎮作為潛西“口子鎮”、農業大鎮,在推動融合發展、助力強農富農方面有哪些打算?
答:浩口鎮將立足農業資源及區位優勢,以強基、興產、富民為主線,探索強農富農新路徑。
一是筑牢農業根基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,完成2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,實施農田生態綜合整治及雷場等18個村低效農用地整治項目,突破蝦-稻產業發展瓶頸。推進興隆、朱拐河兩大灌區現代化改造,更新升級20余處涵閘泵站設施,推進萬福河流域、四湖流域骨干河流綜合治理,打造“四橫三縱”生態農業水網。
二是激活產業動能。推廣“蝦稻螺”綜合種養,建立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利益聯結機制,帶動群眾增收致富。搭建小歡螺水產與華中農業大學產學研合作平臺,開辟上游稻田螺養殖“菜籃子”和下游螺螄肉“餐盤子”的綠色通道,新建稻田螺種養深加工基地500畝。扶持隆盛、肖螺香、吉冠、一只番、甜香蜜等重點農業企業發展,不斷推進產業基地規模化、品種特色化、產品綠色化發展。
三是拓寬增收渠道。積極推動“非遺+”農文旅融合,精選特色產品,培育關聯產業,探索產銷貫通的產業體系。收錄鱔魚飯、花糕、凹粑子等27項浩口傳統美食與特色農副產品清單,讓農民有“產路”更有“銷路”。實施“318國道農旅走廊”提升工程,沿線布局“蘇港一只番小番茄”“七里閣閣美甜瓜”“南灣小二黑西瓜”“浩口翠梨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,建設10公里瓜果景觀帶,打造“春賞花、夏采果、秋收稻、冬品鮮”四季農旅線路,國道周邊千余戶群眾可實現年增收近2萬元。
問:浩口鎮作為全市轄區面積最大的鄉鎮,在服務民生方面準備做哪些工作呢?
答:浩口鎮將堅持把增進群眾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一是煥新城鄉形象。推進西荊河水美鄉村示范帶、318國道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,持續開展“全民潔城”“清潔家園”行動,推進“三無兩少”試點,充分融合“村規民約+積分制”,建立長效管護機制,激發村民自治活力,實現“生態、潔凈、文明”的鄉村新貌。
二是緊抓民生實事。堅持聚焦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,統籌全域國土整治項目規劃,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,改造供水主管線10公里,滿足群眾用水需求;規劃3處生態停車場,新增318國道沿線停車位,強化常態秩序管理,實現“停車有位、出行有序”;抓好滬渝高速“四改八”、318國道改擴建、川氣東送等重點項目服務,對興浩路、仙橋東路等3.8公里集鎮主干道進行刷黑,實施雷場村、大興村等19個村道路提檔升級工程,不斷提升區域承載力。
三是擦亮文化品牌。統籌非遺小鎮農文旅融合項目,打造非遺文化特色街區,建設非遺文化展示體驗中心,升級改造影劇院、非遺傳習所、鄉村大舞臺等鎮村文體場所12處,為轄區群眾開展日常文化培訓和活動提供全天候、高質量公共空間。圍繞春節、元宵節等傳統節日,舉辦“鄉村春晚”“非遺春曲頌黨恩”“鬧元宵巡演巡游”等文化活動;常態化開展潛江民歌、花鼓戲、皮影戲、舞龍舞獅等文化志愿培訓,打造宋場“高臺舞獅”、永興“江漢皮影”、柳洲“潛江花鼓”、東河“傳統舞龍”等“一村一品”鄉村文化品牌,持續擦亮全國非遺小鎮名片。
下一步,浩口鎮將圍繞產業能級躍升、鄉村全面振興、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目標,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全力沖刺全國千強鎮,為我市加快實現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積極貢獻浩口力量。

問:市委今年提出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發展目標,浩口鎮如何圍繞自身實際,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?
答:在今年全市三級干部會議上,市委堅持把服務支點建設作為統攬工作的總綱,提出要聚焦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,實施“九大工程”。浩口鎮將圍繞市委、市政府工作目標,通過精準施策、項目攻堅、服務優化,以“服裝重鎮”轉型升級為抓手,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一是鞏固傳統優勢。作為“全市紡織服裝產業三基地”之一,浩口鎮將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,依托轄區產業工人基數大、在外服裝企業老板多及國省干道交錯等優勢,打造一體化產業鏈,通過建設服裝孵化園區,整合中小服裝企業資源,實現從“松散作坊”向“精細化管理”轉型,奮力實現年服裝產量500萬件以上、產值4億元以上的“雙突破”。
二是強化創新驅動。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推動浩口鎮產業結構轉型升級、對標一流爭先進的重要抓手,大力推進國能長源漁光互補、新疆特變電風電等項目建設,力爭到2025年底,全鎮新能源裝機容量400兆瓦、年發電量突破6億千瓦時、年產值3億元以上,形成“一南一北、兩風一光”的新能源產業格局,持續打造潛西新能源產業基地。
三是聚焦服務提質。堅持“服務好現有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資”理念,持續優化全要素保障,強化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務,建立“一項目一專班”服務機制,按照“6411”項目管理辦法,做好登尚服飾、返鄉創業賦能、潛龍門窗等在建項目建設,促進項目快建設、早投產,逐步形成“傳統產業升級+新興產業培育”雙輪驅動格局。
問:浩口鎮作為潛西“口子鎮”、農業大鎮,在推動融合發展、助力強農富農方面有哪些打算?
答:浩口鎮將立足農業資源及區位優勢,以強基、興產、富民為主線,探索強農富農新路徑。
一是筑牢農業根基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,完成2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,實施農田生態綜合整治及雷場等18個村低效農用地整治項目,突破蝦-稻產業發展瓶頸。推進興隆、朱拐河兩大灌區現代化改造,更新升級20余處涵閘泵站設施,推進萬福河流域、四湖流域骨干河流綜合治理,打造“四橫三縱”生態農業水網。
二是激活產業動能。推廣“蝦稻螺”綜合種養,建立“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利益聯結機制,帶動群眾增收致富。搭建小歡螺水產與華中農業大學產學研合作平臺,開辟上游稻田螺養殖“菜籃子”和下游螺螄肉“餐盤子”的綠色通道,新建稻田螺種養深加工基地500畝。扶持隆盛、肖螺香、吉冠、一只番、甜香蜜等重點農業企業發展,不斷推進產業基地規模化、品種特色化、產品綠色化發展。
三是拓寬增收渠道。積極推動“非遺+”農文旅融合,精選特色產品,培育關聯產業,探索產銷貫通的產業體系。收錄鱔魚飯、花糕、凹粑子等27項浩口傳統美食與特色農副產品清單,讓農民有“產路”更有“銷路”。實施“318國道農旅走廊”提升工程,沿線布局“蘇港一只番小番茄”“七里閣閣美甜瓜”“南灣小二黑西瓜”“浩口翠梨”等特色農產品品牌,建設10公里瓜果景觀帶,打造“春賞花、夏采果、秋收稻、冬品鮮”四季農旅線路,國道周邊千余戶群眾可實現年增收近2萬元。
問:浩口鎮作為全市轄區面積最大的鄉鎮,在服務民生方面準備做哪些工作呢?
答:浩口鎮將堅持把增進群眾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
一是煥新城鄉形象。推進西荊河水美鄉村示范帶、318國道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,持續開展“全民潔城”“清潔家園”行動,推進“三無兩少”試點,充分融合“村規民約+積分制”,建立長效管護機制,激發村民自治活力,實現“生態、潔凈、文明”的鄉村新貌。
二是緊抓民生實事。堅持聚焦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,統籌全域國土整治項目規劃,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,改造供水主管線10公里,滿足群眾用水需求;規劃3處生態停車場,新增318國道沿線停車位,強化常態秩序管理,實現“停車有位、出行有序”;抓好滬渝高速“四改八”、318國道改擴建、川氣東送等重點項目服務,對興浩路、仙橋東路等3.8公里集鎮主干道進行刷黑,實施雷場村、大興村等19個村道路提檔升級工程,不斷提升區域承載力。
三是擦亮文化品牌。統籌非遺小鎮農文旅融合項目,打造非遺文化特色街區,建設非遺文化展示體驗中心,升級改造影劇院、非遺傳習所、鄉村大舞臺等鎮村文體場所12處,為轄區群眾開展日常文化培訓和活動提供全天候、高質量公共空間。圍繞春節、元宵節等傳統節日,舉辦“鄉村春晚”“非遺春曲頌黨恩”“鬧元宵巡演巡游”等文化活動;常態化開展潛江民歌、花鼓戲、皮影戲、舞龍舞獅等文化志愿培訓,打造宋場“高臺舞獅”、永興“江漢皮影”、柳洲“潛江花鼓”、東河“傳統舞龍”等“一村一品”鄉村文化品牌,持續擦亮全國非遺小鎮名片。
下一步,浩口鎮將圍繞產業能級躍升、鄉村全面振興、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目標,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全力沖刺全國千強鎮,為我市加快實現“千億突破、百強進位”積極貢獻浩口力量。
2025-06-20 關注: 來源:潛江資訊網